百度统计和谷歌广告

清溪 钱慧安

因为有了一个钱慧安,

高桥镇被称之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,

更有了几分底蕴。

01海派画家班头

走在坐落在浦东高桥镇老街的“钱慧安纪念馆”,迎面而来的是大名鼎鼎的程十发亲笔书写的牌匾:海派源流。

对于这四个字,以及林林总总关于钱慧安的评价,大抵是这么一个评价:钱慧安是海派书画艺术的班头、宗师,他在海派书画艺术开宗立派中,起到重要作用。甚至有人说:要论这,可能吴昌硕也在其后,毕竟吴昌硕是钱慧安的后辈。

如何更正确的评价钱慧安在海派书画艺术的地位?我这里好有一比:

钱慧安在海派书画艺术史上的地位有点类似中共党史中的陈独秀。主要基于以下理由:

第一个理由:首功。海派书画艺术随着豫园书画善会的建立,形成了更大的影响力。钱慧安是首任会长,因此说钱慧安是海派书画艺术的源流。

第二个理由:非居伟。意思是说,海派书画艺术中最杰出的,居功至伟的,要数吴昌硕和他的弟子们。我们来看看吴昌硕的弟子们的名字就可以知晓一二:齐白石、张大千、陈师曾、潘天寿等吴昌硕的记名十三个高足,有着大名鼎鼎、如雷贯耳和家喻户晓之影响力。也因为此,吴昌硕的纪念馆会在浦东陆家嘴占有一席之地。钱慧安的杨柳青年画作品,在当时民众当中有着广泛的喜爱度。

第三个理由:认可度。这里的认可度主要是指市场认可度,也就是之市场价格。在海派书画艺术家中,吴昌硕的《花卉十二屏》2017年拍卖总价是2.093亿元,齐白石的《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》2011年以4.255亿元创近现代书画拍卖世界纪录,而钱慧安的作品,在国内的拍卖价没有显得特别突出。


钱慧安《桃园问津图》

尽管,谈钱有点太功利,有点俗,尽管中国文化有“不因成败论英雄”之说,但是,在以“市场为导向”的价值趋势下,我们不得不用一种市侩的衡量来评判艺术。

当然,钱慧安对海派书画艺术的贡献,并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,而更在于他晚年的一个善举,这一善举,对于海派书画艺术影响巨大而深远。请继续看后一节。


(豫园书画慈善会老照片)

02豫园书画慈善会

什么是一个行业的立身之本?生计问题。

解决生计问题,首先是能够活下去,能够养家糊口。这是任何一个行业存在的首要问题,艺术也是如此。

说俗气点:赚不到钱,没有钱,任何一个行当就玩不下去,更别提兴旺发达。艺术也如此。

海派书画艺术能够活到今天并风生水起,有两个人功不可没:一个是大家敬仰的周恩来总理,解放初期,因为百业待兴,许多画家的画卖不出去,生活没有着落。他为了解决书画家们的生计问题,下令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中国画研究院,把无法养家糊口的书法家养起来,这样举措,保护了中国画的有生力量;另一个就是钱慧安,作为豫园书画善会的首任会长,让零星来上海谋生的全国书画艺术家们有了立足之地,有了一个能解决生计的、能“避风躲雨”的家。豫园书画善会重视社会慈善和书画界同人经济上的互助,同时进行艺术创作、交流研讨活动。

1843年,上海开埠,上海慢慢的变成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经济非常活跃的国际化大都市,经济的活跃自然催生了各行各业,这其中包括中国书画。全国各地的写字、画面的手艺人汇聚上海,以此为生。

但是,潮涌上海,能不能活下去,能不能解决生计问题,这是来到上海的书画人的首要问题,事实,他们在上海要将画卖出去,需要花费一定周折,有时很难卖出适当价格,不少人限于生活困难……而豫园书画善会(以下简称善会)的成立,则对这一问题的解决,起到了积极作用。提升了海派画师的整体社会地位,帮助海派画师实现了艺术家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。

1909年,善会在现在豫园(大家习惯叫城隍庙)成立,首批成员有钱慧安、吴昌硕等十多人,积极参加并成为会员的有200多人,这在清朝某年,是一个不得了的庞大的艺术组织和慈善组织。

为什么推举钱慧安当会长?我觉得可能有这些理由:第一,钱慧安是上海本地人,出生的高桥,居住在城隍庙附近的淘沙场街(当时的上海字画集散地)卖画,有地利;第二,年龄大,那年,钱慧安是70多岁的,德高望重;第三,书画艺术上,钱慧安已经闻名天下、如日中天,特别是天津的杨柳青请钱慧安去画年画,更是让钱家喻户晓;第四,有钱。书画靠什么赚钱?赚谁的钱?是大众还是小众?在初期,大家都是希望赚大众的钱,可是进入上海开埠以后,现代印刷技术和摄影技术进入中国,书画赚大众的钱,基本上就可能性越来越小了,怎么办?钱慧安画画,吸纳西画技术和参与杨柳青年画制作,似乎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改变,受沪上市民的追捧,所以算是比较有钱的人。


钱慧安创作的杨柳青年画《春风得意》

善会的成立,它的四件事让散居在上海的书画艺术家们有了新希望:

第一件事:善会除了开展书画艺术交流切磋之外,还将书画家的作品明码标价,规定了书画作品的润格:一半归自己,一半作为善会的善款。允许特别指名的作品可以例外收费,解决了书画收费的“乱象”,使价格有章可循,实现书画价格的“透明化”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
第二件事:筹集了救济书画家们的资金,章程明文规定:书画界会员出售书画所得“应纳之润,半储会中,存庄生息,遇有善举,会议酌拨”,也可用于同人经济上的互助。这就保证了因为创作,即使没有钱,没饭吃,通过善会的救济,你依然可以活下去,可以继续从事书画艺术。

第三件事:进行了艺术交流,经常举行各类频繁的艺术创作、交流、研究活动,这就使得书画家们不断提高了水平,也为海派艺术的形成提供了机会。例如,1913年3月善会举办了“金石书画展览会”,展览作品有五百余件;1917年4月善会举办“金石书画展览会”,展出当代名人字画及历代古人书画,等等,这些活动不但促进了书画家们的艺术交流,还提升了他们的社会知名度。

第四件事:开展公益活动,“以美术开展慈善活动的团体当中,豫园书画善会是规模较大、持续时间较长、参加人数众多的重要一例。善会每年在夏季发放药品来救济患者,在冬季发放粮食来救济饥民,看起来是一件很普通的善举,但是,你要知道,在当时“瘟疫高发”的夏季有一副药服,在“饥寒交迫”的冬季有一口饭吃,一个轻轻的施舍举动,它将挽救多少生命!发粮赠药,救济苍生,善会这一义举,大大增进艺术家与平民们的感情,使艺术有了真正植根的土壤。


海派画家群像截图

可以这样说,正是有善会这样一个组织存在,正是由于善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,才吸纳了全国各地优秀的书画艺术家们汇聚上海。齐白石来上海卖画,吴昌硕定居上海,陈师曾拜师于吴昌硕,等等,一系列足以影响中国画坛的大事,都是发生在善会成立之后。

钱慧安虽然在善会成立后三年就仙逝了,但是,这一有利于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体制却留下了,善会却前后持续了40多年,并经后任不断发扬光大,使得海派书画艺术不断形成壮大。

弦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

钱慧安发起创立的善会,对海派书画艺术乃至中国书画艺术走向百花齐放的繁荣,起码,起到了耕耘的作用。

03清溪樵子不了情

提到高桥,提到千年古镇高桥,总少不了两个字:清溪。

今天的人们,提到高桥古镇,总喜欢提东街、西街,其实真正的高桥古镇是丁字街,今日的东街、西街只是这个“丁”的一竖勾,而那一横则是渐渐被人们淡忘的北街。

北街旁边的一条河,就是清溪河,传说中的高桥,那座高高的桥就架在清溪河上,高桥古镇最早的名字是叫清溪镇。

从高桥走出来的名人,也喜欢用“清溪”作自己的字号,钱慧安也是如此,他的画,有许多署名,但最多的署名是:清溪樵子。他还把自己出版的画谱定名为《清溪人物画谱》,正是出于他对养育自己的故乡——清溪古镇的爱。


钱慧安.双管楼

据说,钱慧安学画与他的出生地高桥有莫大关系。有这样一个故事:

钱慧安家有一个邻居是画肖像画的民间画师。画师每天在临窗的案几上作画,童年的他就趴在人家窗口看画师画画,看得入迷,时间飞快地过去,常常一趴就是半天,他自己都没有感觉到,直到妈妈来喊他吃饭。每天如此,天长日久,画师看到小钱慧安是这么废寝忘食,大为感动,就叫他进屋来观摩。再过了一段时间,看他真的是与画有缘,便开始教他学人物写真。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是古镇高桥托起了钱慧安最初画画的梦想。

正是因为钱慧安生长高桥,他对清末农家生活熟稔于胸,他的画才有源源不断生活源泉,他画的生活日常,人们和谐相处,子孝妻贤,田园牧歌、世外桃源一般,气氛舒缓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他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代表作《听鹂图》、《柳塘牧牛图》,就体现了他在高桥生活的体验,将那些欢乐质朴,以及那些情那些景,纷纷跃然纸上。钱慧安笔下人物背景,有时弯月一钩,有时树影门墙,有时蕉叶两株,有时小桥流水,无不展现了高桥作为江南古镇的风貌。

钱慧安这些富有乡村生活情怀的画作图,正应了上海这个移民城市的市民需求,都市中的乡愁,最能激发共情。加上钱慧安能顺应西风的浸入,接受了西画的某些特点,人物有层次感,敷色也能随结构或向背关系而浓淡变化,所谓“透视”——虽然只是匀入一点元素,而与以往的画家有了风格上的明显区分,也深得市民的追捧。

钱慧安,作为当时沪上的大家,就这样在特殊的时代里脱颖而出。


钱慧安笔下无处不是家乡景象

作为闻名的海派书画艺术的宗师,钱慧安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,一是擅长画人物仕女画,二是画中的意境有浓厚的当时的故事场景。这些,都与上海与高桥不无关系。

钱慧安这种情结最有趣的表现是在他的画中,据说,在他的许多作品中,往往把自画像作为画中人。

高桥镇也始终不忘这位给自己家乡带来悠久文化影响的艺术家。2009年,钱慧安纪念馆在高桥老街动工,在他逝世100周年的2011年完工。纪念馆临河而建,为明清木结构样式的三进深建筑,花格门窗、砖石地坪、粉墙黛瓦,显得宁静清幽。纪念馆内除了陈列钱慧安书画作品外,院内的“双管楼”内还有画稿、文房四宝等实物供游客参观。

为一个人,逛一个古镇,去看展现海派书画艺术的钱慧安纪念馆

尾声

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

这是王勃《滕王阁序》最脍炙人口的名句之一,如果改一下这两句,作为本文的结尾,我觉得也是可以的:

“古镇与艺术齐飞,新城共海派一色”

让钱慧安有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,让海派书画艺术源远流长……

我想,这应该是唱响“古镇新城高桥”主旋律中的美丽乐章。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